美国陶艺家与中国古瓷窑碰撞新火花

时间:2024-12-07 13:10:07 来源:新华网 阅读量:6439    

美国陶艺家马克·路弗德在河北省曲阳县的工作室接受采访。新华社记者 邹尚伯 摄

题:美国陶艺家与中国古瓷窑碰撞新火花

上午骑单车去工厂,一头扎进工作室直到太阳下山,这便是马克·路弗德创作的日常。

最近两个月,在中国河北省曲阳县,这位62岁的美国陶瓷艺术家,正痴迷于用传统定瓷泥料和烧制方式进行艺术创作。定窑创烧始于唐,盛于北宋,是中国五大名窑之一,曲阳县则是“定瓷烧制技艺”的发祥地。

“我热爱中国的历史文化,尤其是陶瓷文化与玉文化。”路弗德目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终身会员,曾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他的作品被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20世纪90年代,年轻的路弗德第一次收到中国陶瓷界的来信,邀请他前往景德镇交流。但由于当时交通不便、机票昂贵,他最终未能成行。回想当年,路弗德感到十分遗憾,“无论如何我都该设法筹到那笔钱”。

这一等就是十年。“2007年到中国时,我看到了这里的一切是多么的繁荣,到处都是机会。”路弗德说。

多年来,这位陶瓷艺术大师一次又一次地回到中国,访问过北京、上海、杭州、昆明等近20座城市,在中国各大博物馆、艺术馆举办展览,并借机深入了解学习中国的陶瓷文化和历史,从中汲取养分。

今年9月受邀来到曲阳,路弗德感到很兴奋。“小时候我父亲喜欢收集宋代陶瓷,他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定瓷碗,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路弗德说,一直以来,他都对定瓷很感兴趣。

在河北省曲阳陈氏定窑瓷业有限公司的工厂里,路弗德将一间十余平方米的办公室改造成了临时工作室,地上、桌上、椅子上,只要能置物的平面都摆满了他的定瓷作品和半成品。他总是步履匆匆,往返于工作室和窑炉之间,与工人反复沟通烧制细节。

窑炉前一排排等待烧制的坯体中,路弗德的作品显得与众不同。

自古以来,中国工匠多使用拉坯成型这一传统生产方法,用双手将转盘上的泥团精心拉成瓶、壶、碗、杯、盘等各种形状,而后还要仔细修坯,除去瑕疵,讲求典雅端方。

而路弗德的制作方法则截然不同。拿到一块厚实的泥团,他往往会先在地上摔,直到摔成5毫米左右的泥片,再拿壁纸刀画出基底,印上花纹,通过翻折、撕裂、贴合,形成山川、太阳等具有象征意义的形状。

在河北省曲阳县的工作室,美国陶艺家马克·路弗德在定瓷泥料上刻花。新华社记者 邹尚伯 摄

“他作品中蕴含的艺术性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河北省曲阳陈氏定窑瓷业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庞永辉说。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定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庞永辉认为,艺术的交流和碰撞,能为传统定瓷发展提供借鉴,这也是他邀请路弗德来公司驻场创作的初衷。

虽然路弗德的艺术作品在形制上与传统定瓷作品大相径庭,但仍能一眼辨认出定瓷独有的“象牙白”釉色。“我们把文化背景各异的外国陶艺家们请过来,让他们使用传统的定瓷泥料和烧制方式,表达自己的思考。”庞永辉说。

定瓷素来享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的美誉,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然而,要想让定瓷烧制技艺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在当下“火”起来、“活”过来,必须做到守正创新。

“‘守正’就是守着我们定瓷的特色和文化精神。”庞永辉说,在此基础上,新一代传承者也需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让定瓷年轻化、国际化。

截至目前,这家公司已邀请近50名来自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地的陶艺家进行驻场艺术创作。

“艺术和文化能搭建起一座促进理解的桥梁,帮助文化背景各异的人们团结协作。”路弗德说,“中国政府深知支持文化发展至关重要,人们既支持传统文化发展,也支持当代文化发展。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文化才能经久不衰、永葆活力。”

传承千年的中国定瓷,在与这位美国艺术家的碰撞中焕发出新生机。而路弗德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创新自己的作品。

在河北曲阳,路弗德计划创作至12月中旬,但喜爱中华文化的他与中国古瓷的缘分仍将延续。领略过定窑白瓷的风采后,明年2月他将再次启程,前往浙江龙泉窑探索青瓷之美。

“我深入研究过那里的陶瓷文化,形成了一些非常有趣的想法。他们的泥料、釉料都不一样,我可以呈现出不同的作品,这一点对我来说很有吸引力。”路弗德说。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