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科普大讲堂年度沙龙:探索不止,行而不辍

时间:2024-12-29 21:34:21 来源:中新网甘肃 阅读量:15281    

“通常,索要签名是偶像明星的常态,但作为科普工作者,我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时也感到惊讶。”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肖洒在向孩子们普及南极植物知识后,分享了他第一次因科普活动而被“粉丝”索要签名的趣闻。

28日,“让科普之翼更有力——2024甘肃科协科普大讲堂年度沙龙”活动在甘肃科技馆举办。值此科技馆开馆7周年之际,来自不同领域、角色、年龄段的嘉宾汇聚一堂,就如何有效实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推进新时期科普工作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为推动甘肃省科普工作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智慧和策略。

“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推动创新发展的双翼。”肖洒深入探讨了科技工作者如何有效地进行科普工作,结合自身在科研和科普领域的实践经验,分析了科技工作者在科普方面的独特优势以及如何将科技资源转化为易于公众理解的形式。“过去我们重视科研成果,现在科普成果同样重要,未来科普工作将成为我们教师职责的一部分,与绩效评估和职称评定紧密相关。”

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刘锦霞分享了让科普更有吸引力和趣味性的方法,她认为,科研与科普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关系,科技工作者要用心把科学专业名词和复杂的科学理论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让公众听得懂,通过故事化的方式吸引公众听得进去,甚至可以让青少年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把科学精神和人文价值贯穿科普的全过程。

“直播间里聚集了7万多人,有网友留言表示,甘肃还有人在从事安全的生态植保工作,这让我们在食用蔬菜时更加安心。”刘锦霞回忆起一次科普直播的经历,印象尤为深刻:“这也反过来激励了我,我们的科普团队成员数量有所增加,这对我们开展科普工作无疑更加有利”。新修订的《科普法》从法律上明确了科技工作者应该承担的科普责任,让他们更有信心和底气做好科普工作。

甘肃省科协党组书记包俊宗就如何有效实施新修订的《科普法》和利用新媒体提升科普传播影响力提出见解。他认可“科普甘肃”APP的成效,认为它是网上群团建设的重要部分,对科普资源的整合和共享、适应数字时代科普工作需求、推动科普信息化和数字化具有重要意义,为公众和科普工作者提供了便利。

他建议,“甘肃科普”APP应进一步扩充功能模块,加强激励机制,提高易用性和用户体验。同时,需要增强推广活动,通过网络科普竞赛、直播、宣传活动等多种途径,吸引更广泛的人群和机构使用。

已经有五六年科普“工作经验”的秦安路小学学生王奕森讲述了他参加科普大讲堂的经历和收获:“幼儿园就参加科普活动了,那次我是航天讲解员”。他拿起一些航天活动的照片,回忆满满,甚至在现场朗诵起了参加科普大讲堂活动时即兴创作的一首诗《科技的手》……

“刚才看到两位孩子分享的科普故事,感慨万千。”甘肃科技馆馆长赵金惠回顾了甘肃科协科普大讲堂自成立以来7年多的辉煌成就,强调了其对青少年成长成才的积极影响以及在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方面所发挥的关键作用。“要通过孩子们容易听得懂、感兴趣的方式,讲好科学家的故事。”

根据官方数据,经过七年多的创新与进步,甘肃科协的科普大讲堂在活动次数和受众规模上实现了显著增长。近两年来,讲堂的举办次数是前五年的三倍,而参与人数和受众规模更是达到了前五年的320倍。科普人才的聚集、科普方式的创新以及科普效果的显著提升,都标志着影响力的持续稳定增长。如今,科普大讲堂已成为陇原大地上一张耀眼的科普名片。

甘肃省科协近年来致力于打造科普大讲堂平台,针对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及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聘任500多名科普专家,深入14个市、50多个县(区)开展科普活动。通过368场讲座、报告和培训,普及量子工程、天体物理等前沿科技知识,惠及超500万人次,有效提升了该省公众的科学素质。

“科普工作既可以在科技馆进行,也可以深入到田间地头,形式要更为灵活多变。只有当全社会广泛参与时,科普工作才能真正做好。”包俊宗强调,应抓住学习宣传新修订《科普法》的机遇,提升甘肃科协科普大讲堂品质与水平。重点包括:内容上突出科技前沿,形式上灵活多样,专家人才选择培养激励需更广视野,引导小学生参与科普,科普对象多元化精准化,传播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

随着活动临近尾声,与会嘉宾们纷纷留下了对甘肃科协科普大讲堂的美好祝福,并承诺将共同维护一个365天的约定,一同“培育”了一棵象征科普的“智慧之树”。这些充满希望的愿景和期待将展示在展厅心愿树的每一个角落。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