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江苏省如东县栟茶镇志远美术馆内,“同行·志远”中国如东美术作品邀请展汇聚87件跨越半个世纪的艺术精品,从美国威廉帕特森大学荣誉教授、中国艺术中心终身荣誉主任丛志远的作品再到其同窗们的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等,多元门类交织出一幅时空长卷。
这场展览不仅是一场艺术对话,更是一次对文化根脉、乡土情怀与时代精神的深度诠释。
从明清文人雅集到当代农民画绽放国际舞台,从乡村工坊到国家级艺术展馆,如东用一支画笔,勾勒出文化振兴的县域样本,形成了名家辈出、群众踊跃、中西交融的“中国美术如东现象”。
文脉深植:艺术赓续的厚度
如东美术的蓬勃生机,深深根植于江海交汇处与跨越数百年的文脉积淀。
这片古称“扶海洲”的沃土,自唐代起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舟楫往来间沉淀下深厚的商贸与人文基因;宋代文天祥渡海南归留下的诗篇、汤显祖的《送张广陵》,更为这片土地注入绵长的诗意底蕴。
至明清时期,如东文化迎来鼎盛。丰利文园异军突起,成为媲美水绘园的文人雅集胜地。园主汪之珩与“文园六子”结社唱和,更与“扬州八怪”交往密切。郑板桥在此写下《板桥自叙》,黄慎留下《苏武牧羊图》,罗聘与本地画家陈嵩合作《四季花卉图卷》。同时,东皋印派在此蔚然成风,魏乔、朱兆蓉等篆刻家留下传世之作……不拘一格的艺术精神融入江海肌理。
近代,这份文脉在群众中落地生根。1959年,美术家康平返乡担任如东县文化馆馆长,坚守艺术普及——创办“工农兵美术学习班”,十年间办班18期,培养学员400余人,并发掘出农民画家曹长玉等民间画家。他所开创的“嗅得到海鲜味,闻得到稻谷香”的创作传统,奠定了如东民间绘画的坚实基础。
扶海大地的发展实践,始终是如东艺术家的题材宝库。这里涌现出方冰山、王冬龄、吴元奎、任平、丛志远、丁杰、康荣、管怀宾、罗拥军、潘金美、潘金玲等一大批书画名家,他们秉持“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用作品证明“地域性不是艺术局限,而是连接人类共同情感的桥梁”,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间让如东美术焕发时代生机。
如东于1991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成为南通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并连续五次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如今,如东美术事业方兴未艾,专业人才不断涌现,艺术作品层出不穷,参展层次持续提升,呈现出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的繁荣场面,形成了备受美术界赞誉的“中国美术南通现象”之“如东美术现象”。
作为“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的兴盛地,如东把具有地域特征的“扶海文化”融入中国美术坐标体系。“如东展现出江海儿女耕海图强、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不仅具有极大的艺术观赏性,也具有浓厚的文化价值。”南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冬梅曾这样评价道。
守正创新:美育实践的广度
如东美术的活力,源于其在传承中创新、在普及中提升的多维美育实践。
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是重要基石。近年来,丁杰艺术馆、康平艺术馆、志远美术馆、汤成沅金石纪念馆、如意书院等相继落成,使如东成为名家类艺术馆较多的县区之一。这些场馆每年举办各类展览超30场,让艺术真正走进百姓生活。以志远美术馆为例,开馆三年策划的三场主题展览,实现了深植本地文脉到拓展中美艺术对话,再到集结半世纪同窗艺术轨迹的升华,诠释了“学院高度”与“乡村温度”的对接。
与此同时,如东的美术活动规模与影响力与日俱增。其中,“如东县美术书法作品晋京展”作为首次以县级创作群体在中国美术馆集体亮相,65位艺术家的67件作品吸引超3万人观展,向全国集中展示了新时代基层文艺创作的蓬勃活力。
在民间艺术的创新传承方面,如东农民画成为突出亮点。它既源自清代桃花坞年画,融合本地灶头画、木雕等工艺,描绘《渔姑》《欢乐渔家》等南黄海风情;也大胆将现代化港口、直播卖货等新农村景象入画,累计600余件作品亮相国家级展览。县文化馆馆长陈海铭坦言:“农民画要向前发展,必须在彰显地域特色和融入时代潮流上深耕。”前不久,如东县实验小学美术老师高金梅创作的农民画《其乐融融》,入选人教版美术课本。《其乐融融》诞生以来屡获认可,曾入选中宣部、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新年画新生活”全国画展和“首届中国乡土绘画作品展”,赢得了广泛关注和赞誉。
这一切成就的背后,离不开持续的政策扶持与模式创新。
一直以来,如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美术工作。如东不仅设立“如东县人民政府文学艺术奖”、如东县社会事业发展引导资金,更将美术机构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从制度上保障创作与活动开展。2021年,县里更将农民画发展纳入《如东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推广“农民画创作基地+非遗工坊+乡村书院”的混合空间模式,为美术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向海图强:文化赋能的高度
如东美术的终极目标,是以文化软实力驱动地域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双向赋能。
如东不仅是文艺之乡,更是海鲜之乡、教育之乡、能源之乡、温泉之乡、长寿之乡。近年来,如东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过数个百亿台阶,2024年达到1430.46亿元,全国百强县排名跃升至第29位,资源禀赋优越、发展空间广阔、增长动能强劲。围绕“向海图强”主战略,如东正在奋力打造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先导区。
在此过程中,如东美术已形成成熟的产业赋能路径。从丰利镇陈葛庄村的农民画工作室年均接收海外订单500余份,到油坊口村百余人靠工笔国画实现年均增收3万元,艺术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了经济效益。县文化馆更推动农民画元素开发成丝巾、水杯等文创商品,馆长陈海铭介绍,这些兼具艺术与实用性的衍生品畅销海内外,显著提升了农民画的商业潜力。
对外交流则让如东美术阔步走向世界。得益于丛志远等艺术家的国际影响力,如东持续举办中美青年版画展等国际交流活动,搭建起东西方艺术对话的坚实平台。国画家赵渐明评价道:“丛志远虽受西式教育,却始终心系故土,用国际视野反哺家乡文化建设。”
“如东因海而生,因海而兴,接下来要向海而强,在这一过程中,如东美术将作为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为新时代如东县高质量发展激发创新基因与蓬勃活力。”如东县文广旅局局长高单峰说。
展望未来,作为文化强县,如东未来将以各类艺术展览为契机,充分发挥如东文脉广、文气足的优势,深入探索江海文化、移民文化、耕海文化、红色文化以及围垦文化等丰富多元的特色文化资源,进一步加大艺术人才培养和文艺精品创作力度,持续推动公共文化空间提档升级,打造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以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如东样板”,为弘扬江海文化、放大“中国美术南通现象”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这片江海沃土上,笔墨与潮汐共舞,传统与现代交融,一幅文化振兴的壮美图景仍在绘就……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