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是春季的中分点,春分一到,阳气渐升,此时,饮食起居的调养要注意人体阴阳平衡。日常饮食中一定要顺应四时而适寒暑,充分利用四时之节气变化的有利因素,抵抗自然变化的不利因素。
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动态和整体,人体的脏腑功能、气血运行与节气变化都息息相关。春分将至,此时气温回暖,阳光明媚,正是人们外出踏青的好时节。中医认为,心情舒畅有助于调节气血流通,增强人体免疫力。
养生,就要顺应自然规律,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千年智慧的结晶。
气机生发,调养起居
春分,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古时又称春分为“日中”“日夜分”,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交节。据《春秋繁露》记载:“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此时正是一年中春意最浓之时,古时以立春到立夏为春季,春分日正当春季三个月的中点,盎然春意达到了顶峰。在中医理论中,春分是阳气渐长、阴气渐消的转折点,故而也是一年之中“养生”的最佳时间。
传统观点中的“大节气”包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些都是自然界阴阳气机交接的时刻。一般认为,在“二分二至”的大节气期间,天地间气候变化较为剧烈,人体的气血和脏腑功能也会相应受到影响,因此人们更容易生病,久病患者则可能出现病情波动。究其原因,是由于人体气机未能很好地顺应自然界的变化,一方面容易受到外界病邪的侵袭;另一方面体内的阴阳平衡也可能被打乱,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亦可引发各种疾病。因此,春分时节应当注重起居饮食调节,做好“养生”保健。
中医早期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养生”原本是根据春季万物生发的特性而创造的,专指春季调养之道。书中指出,根据一年四季生、长、收、藏的变化,分别应在春季“养生”、夏季“养长”、秋季“养收”、冬季“养藏”。
《黄帝内经》中对于春季养生的记载是这样的:“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揭示了春天是推陈出新、万物复苏、生命萌发、欣欣向荣的时令。“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提醒人们在此时应该适应天地之间气机的生发之性,晚些入睡、早些起身,晨起松散头发、穿着宽松的衣物,使形体舒缓,放宽步子,在庭院中漫步,使精神愉快,胸怀开畅,保持生机。这也是春分调养起居的很好选择。
适度运动,顺畅情志
春分时节,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回升较快,进入了明媚的春季。辽阔的土地上,万物生长,草长莺飞,杨柳青青,花香阵阵,此时人们也应顺应自然之道,多到户外活动。俗语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晨起到户外进行舒缓的活动,如散步、太极、八段锦等,就是不错的选择。
例如八段锦中的第一式“两手托天理三焦”,就是非常适合春分的运动,能够帮助全身气机的疏通和生发。具体动作是——预备:两足开立与肩同宽,目视前方,两掌五指分开在小腹前交叉;上抬:身体重心徐缓升起,同时,两臂屈肘,两掌垂直向上抬至胸前,掌心朝上;托天:两腿徐缓伸直,同时,两臂内旋,两掌向上托起,肘关节微屈,掌心朝上,抬头目视两掌;拉伸:两掌继续上托,肘关节伸直,两臂保持抻拉,动作略停,下颌逐渐回收至目视前方;下落:身体重心缓慢下降,两腿膝关节弯曲,十指慢慢分开,两臂分别向身体两侧下落至斜下方45度时再屈肘,两掌捧于腹前,掌心朝上,掌指相距约10厘米,目视前方。上述动作重复6次/组,每日1~2组,通过上托下落,升降开合,通调上、中、下三焦的元气运行和水液布散,从而达到调理全身的目的。从现代解剖学角度看,这一动作可以通过对脊柱的拉伸,纠正脊柱周围小关节的紊乱,并适当刺激脊柱两旁神经根,以此来调节内脏机能。
运动时不宜盘扎紧束头发或穿过于紧身的服装,而应“被发”、“缓形”,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以利于气血的流通和精神情志的放松。若实在没有时间坚持每日到户外活动,也可以在室内适当运动。应注意保持室内通风,维持空气清新,最好能有意识地多向窗外远眺,这样既能舒畅情志,也能保护视力。
在情志方面,春季五行属“木”,对应人体的肝脏。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对于情绪调节十分关键,因此在春天尤其要注意调节情绪,适宜多参与户外活动,欣赏自然美景,以愉悦身心,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恼怒抑郁。在春分时节,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全国各地都有踏青、赏花、放风筝的习俗,这样既能锻炼身体,又能陶冶情操,对情志调养很有帮助。而在待人接物方面,如《黄帝内经》所说“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锱铢小节不予计较,多舍而少得,与人为善,方是顺应春季生发的“养生”之道。
滋养凉润,应时而食
春分时节,正值春阳升发之际,阳气生长,气温渐升,饮食上可开始选择一些偏凉性的食物,但切勿过凉过寒以克伐阳气。每年到此时,全国各地都有“吃春菜”的习俗。所谓“春菜”,一般是指当季时令的新鲜蔬菜,比如荠菜、香椿、豆苗、春笋、蒲公英等,而这些蔬菜往往偏凉性,适合春分食用。
同时,春季多风,温暖干燥,适宜滋养凉润,可适当多吃些梨,尤其在外感病好转之后,遗留咳嗽等症状,最宜选用。例如传统的食疗补品雪梨汤,就很适合在春季食用。具体做法是:先把梨从蒂下三分之一处切下当盖,挖去梨心,再将药材及调味品放入梨中;梨放在小碗中,用蒸锅大火蒸半小时左右,取出后即可食用,碗中会出梨汤半碗,趁热吃梨肉、喝梨汤。药材可选:川贝母细粉1~2克(适合咳嗽有痰者)或干百合3~5克(适合干咳无痰者)。调味品可选冰糖或蜂蜜。但要注意糖尿病患者切勿再增加调味品,吃梨后注意调整当日主食量。
春季是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可通过适当的饮食调养,生发自身正气,抵御外邪,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具体方法因人而异,需要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的理念,常见的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正气的“绝对不足”,即确有脾胃中气虚弱的情况,如平素常有乏力、精神差、腹泻、纳呆、气短等表现,可能是脾胃虚弱、素体不足,此时可以服用含有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等补益脾胃中药材的食疗方,或服用中成药玉屏风散,可使卫气充盛而外邪不侵。中医理论认为卫气是保护人体不受外邪侵犯的物质基础,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研究发现,上述治法对于免疫功能具有明确的调节作用,能够通过培补正气,提升免疫力,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效果。
第二种情况则是正气的“相对不足”,即正气未虚而有邪实阻碍,以致正气不能如常畅达于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类人群近年来所占比例已逐渐超过了前者。如平素嗜食肥甘厚味、油炸烧烤等食品,可能造成脾胃积滞,营养过剩,运化不利,形成一种内热的状态,中医称之为胃肠积热。根据中医理论,胃肠内有积热更易引发外感,先予调理则能降低感染概率,这与现代医学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预防呼吸道感染的思路不谋而合。具体可以选用含有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鸡内金、陈皮等药物的食疗方,或者选用中成药保和丸等。如平素缺乏运动、体胖、水肿、困倦、口黏、大便黏、舌苔厚腻,可能是存在中焦湿浊的情况,湿浊在体内最常困阻中焦,易阻碍清气升达,同时招引外湿,增加外感风险。此时宜适当选用祛湿化浊的食疗方药进行预防。
当然,上述几种情况常常相伴出现,只是所占主次不同,因此上述诸法往往相合为用,补清兼顾。总之,在春分时节,要注意按个人体质和症状表现判断清正气是“绝对不足”还是“相对不足”,选择合适的方法食疗防病,或补或清,使得正气生发、顺应春季天地间的气机变化,切不可一味只知“进补”,而忽略了清淡饮食、调护胃肠对预防外感病的重要作用。
声明: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文章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